高山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山族:>祖灵之歌·器乐之美(组图)-族群文化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高山族文化

祖灵之歌·器乐之美(组图)-族群文化

民族:高山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台湾原住民 高山族 高山族音乐 高山族艺术祖灵之歌·器乐之美(组图)

高山族文化集

台湾原住民

资料图

  台湾原住民的音乐多元,且充满族群性及地域性,音乐的发展可以说是语言的延申。在过去,原民音乐也代表了“传递”的意思,山区中彼此呼喊做讯息的交换;同时它也是情绪舒发与节庆、生活的一部份。台湾原住民深信“祖灵”,同时也认为“歌声”是一种彼此联系的桥梁;在音乐的表现来说,阿美族属于“海的子民”,这个在台湾原住民中的第一大族,以母性社会及年龄阶级组织着称。他们的音乐型式丰富多变,歌曲音域宽广,节奏易于辨识,悠远棉延的唱腔让人有海洋壮阔的联想,尤其以自由对位的复音唱法最具特色,在原住民族中有极高的评价。

  来自大霸尖山的泰雅族,是台湾原住民中,活动领域最广的民族,有“山的子民”之称。在古代时以剽悍闻名,除了有“猎头”的文化,还有黥面的风俗,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已不复见,但是丰富及高亢的音乐表现却有如山川般的壮丽;泰雅族的音乐组织结构有“三音组织”和“四音组织”,是属于单音旋律的唱法,有领唱与对唱等多种不同的表演方式;在乐器方面,则以口簧琴的使用最为独特,因其音量仅适于近距离交谈的关系,使得口簧琴成为泰雅族恋人们的谈心工具,在泰雅族的社会中,特别显出一种迷人的色彩。

  其他如雅美族,是唯一不居住在台湾本岛的族群,长期离群索居在兰屿岛上,保存了最原始的音乐。雅美族完全不使用乐器,表达情绪的方式就是歌唱,以单音朗诵式的原则配合独唱、领唱与和对唱及异音合唱等歌唱型态,再再都表现出最完整的古老文化;其它像布农族以Do、Mi、Sol、Do 形成的泛音和声的“八部合音”、鲁凯族单音性与多音性的歌谣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原住民音乐呈现,在“寻找那鲁湾-律动的音乐专辑”中,我们也将各种族依其音乐的丰富性一一做介绍。而由于太鲁阁族与泰雅族的音乐文化及成长环境雷同,因此将太鲁阁族的专辑安排于泰雅族之后,以求节目的流畅性。

  人声是最美好的,足可比拟天籁;然而溢呼情之外,或言词难以形容、或羞于启齿,就用肢体拍手、舞蹈应和;亦可延伸肢体,拾起工具制造出美好的声音,进而模仿自然情况创造出发声的工具──乐器。

  台湾原住民乐器的种类不少。应用肢体制造声音的方式,如:拍手、踏足、拍打身体某部、或用手指置于口内成哨声、或用两手掌交叉成环状、或呼唤或吹出美妙旋律等,不一而足。至于运用物质所制成的乐器,基本上以竹、木、铜为主要材料。

  台湾原住民的乐器

  台湾原住民乐器虽然没有歌唱形式来的丰富与发达,但较少受外来文化(乐器)之影响,仍保留其原来之风貌,诚属可贵。台湾原住民乐器有以下之特点:(1)音量较小声的乐器较多,如:口簧琴、弓琴、笛子等。(2)大部分是独奏乐器(除杵音外)。(3) 自体发声乐器占多数,没有发现皮膜乐器。(4)在原住民11族中,雅美族没有发现使用任何乐器,这是很奇特的现象。以下我以赫伦伯斯特与萨克斯(Hornbostel &Sachs) 的分类法来介绍台湾原住民乐器,就是用风管乐器(Aerophone)、自体发声乐器 (Idiophone)、弦乐器(Chordophone)、皮膜乐器(Membranophoen)、电子乐器(Electranophone)等5种分类法,而台湾原住民乐器只有三类,即自体发声、风管、弦等共约15种乐器。

  风管乐器(Aerophone)

台湾原住民乐器

资料图

  纵笛:

  原住民的纵笛有分单管、双管及鼻笛。单管纵笛方面,赛德克族称Pgagu,有五孔,是出草凯旋回来时吹奏,以示猎到人头回来。泰雅族称Gao或Pngao,其功能跟赛德克族相同。排湾族称Laringdan或Palulalu,共有五孔,并雕饰漂亮的排湾族传统图案在笛身,这乐器是男女表达爱情、自娱所用。 

  双音口笛只有排湾族有此笛,称Laringdan,一管是吹奏持续低音(drone),另一管是吹旋律,它的功用是男女表达爱及思念亲人均可用。

  鼻笛截至目前排湾族仍在使用,称Pakulalu。构造与排湾双管笛相似,唯不同是吹孔及粗细上,鼻笛无发音器之结构,只有圆孔,而且管较粗,声音较低沈,他们吹奏此乐器乃安抚被猎回来之人头所用。

  在文献上,阿美族称之为Dibolo,邹族称Pigunoguts,泰雅族称Pannoo,赛夏族称Hori,卑南族称Parigarogan 等,除了排湾族外,其他族的鼻笛随着世代变化,如今早已没有了实物。

  横笛:

  横笛只有从文献记录可看到,但有图片可考究的只有邹族称Peigunowuom,有三孔,可吹奏五音音阶。其他的族群中,泰雅族称Nao,布农族称Rogatan,排湾族称Pakoraru,卑南族称Rigarogan,阿美族称Babaratonaribao等。从族群有其名称看来,也许曾有用过而后来失传。

  膜笛:

  膜笛应该是属于小孩子之玩具,因为它没有旋律,是按吹奏者的声音吹在竹子的膜上发出,而膜被吹震动之声音,几乎每个原住民的孩子都曾玩过。

台湾原住民乐器

资料图 

    弦乐器(Chordophone)

  五弦琴(Toto-Toro):

  这是布农族的乐器,在日本学者黑泽隆朝所著的《台湾高砂族音乐》里早有记载。是由5条铁线固定于木板之铁钉,底下有放葫芦作为共鸣箱,但现在用铁盒代替,其音阶是布农族特有的音阶,So、Do、Re、Mi、Sol。这乐器是不限于任何时间来弹奏,也不限男或女来使用。

  四弦琴(Lubug Spat Qnawal)

  是赛德克族的乐器,其构造是与布农族的五弦琴相似,只是音阶不同,乃是用赛德克族的传统音阶:Re、Mi、Sol、La或Sol、La、Do、Re,是在任何时间都可弹奏、弹歌来自娱。不过这乐器已不再使用,实物也未得保存。

  自体发声乐器(Idiophone):

  在原住民乐器中,自体发声乐器占大部分,有些乐器是附在身上或服饰上,如铃铛、背铃等。

  口簧琴

  口簧琴在原住民各族很普遍,而各族的称呼都不一样,大致上簧片分单簧及多簧,琴座有分竹片及铁片,而簧片有竹簧、铜簧及铁簧三种。布农族称honhon,有3簧,簧片用铁片。排湾族称barubaru,单簧,簧片为竹、铜、铁簧,琴座是铁片。鲁凯族称Rubaru。邹族称jobu。赛夏族称Lubu。卑南族称Lubal。阿美族称Ratok、tivtiv及korkor,有3簧,簧片有竹簧及铜簧。泰雅族称Lubou,有5簧,竹簧及铜簧为簧片。赛德克族称Lubug,有7簧,簧片有竹簧及铜簧。以上竹簧只限于在单簧,没有多簧竹簧口琴。 

台湾原住民乐器

资料图

  弹奏时男女均可,有四个功用,表达男女之情,用乐器来讲话;助兴用,特别在欢乐的聚会;弹歌自娱;一面跳舞,一面弹奏。

  弓琴:

  弓琴也是岛内原住民族群所特有的乐器之一,如布农族,称为Ratuk或hanhan,阿美族称Ratok,卑南族称Ratuk,排湾族称aogan或Rarichyok,邹族称Togotogo,鲁凯族称aogan。

  弓琴跟口琴的发声法一样,适用口当共鸣而产生出泛音出来。每一族的弓琴都有其特色,但是最重要的是它们个别所发出的音乐,一定是依照自己传统的音阶及音乐。不知是乐器模仿歌唱,或是歌唱模仿乐器。如口簧琴一样,是作表达男女之爱情。 

  杵音:

  邵族的杵音是大家所熟悉的日月潭供观光客观光的表演节目,由6至8根长短不一,而产生不同的音阶,并且演奏中间还夹唱歌,后来又弹奏。邵族的杵音表演已非工作,纯属表演。布农族则是在小玉、平石(大理石)上,用6至8根杵轮流打击在石上捣小米,而发出不同音阶出来。他们并非纯为音乐,而是一面工作,自然产生音乐。用杵的其他族群还有泰雅族、塞德克族、阿美族、雅美族等,他们用杵纯为工作而已。

  木琴:

  目前被发现有木琴的族群是二个族。一是阿美族称Kokan,用悬吊的方式, 琴键共有三根,三根键是由软木、硬木及竹子所构成。二是塞德克族称Tatak,是由4根相同木材横放在2根木座上,通常是放在硬地或平石头上,如此共鸣度及音量较大又清脆。所用的是有特定的一些木材,如山盐青(布农族俗称原住民的盐巴)、食茱臾(阿美族俗称原住民味精)、油桐等。琴键(木条)的音是塞德克族传统歌唱的音阶,即:Re、Mi、Sol、La 或Sol、La、Do、Re四个音。弹奏的方式亦分单手和双手弹法。

台湾原住民乐器

 资料图

    织布槽:

  是织布用的工具槽,因为材质很厚重,故其共鸣很好,常被阿美族用于敲歌舞之节奏用,阿美族称Tatotokan,从这名称来说,是属于泰雅族是塞德克族的语言,意为“敲”的意思,它的原名为 “Ubung”。

  裂痕鼓或木鼓:

  是阿美族用在跳舞打节奏所敲之乐器,这乐器是已腐蚀中空之原木,用悬挂来击打。

  竹鼓:

  依凌曼立之调查资料,演奏方式一般为置放在小腿上;挂于颈垂在胸前;悬挂在树枝上;置于地上,据说是上山夜宿时击竹鼓可以惊退野猪。

  腰铃或报讯钟:

  是卑南族妇女在身上的背铃,在跑步或活动时,因有一根小铁棒与铁管相击,而发出“当当”之声,非常地响亮。配合歌舞时,这声音似乎也在打节奏一般,融合在歌舞当中。

  臀铃:

  在赛夏族矮灵祭时,妇女们在臀部有一大串用竹管或铜(铁)管,然后用臀部抬击而发出很脆的声音,其声音随舞蹈节奏一直不停的响,非常地壮观。

  铃铛或饰片铃铛:

  几乎每个台湾原住民族群使用得都很普遍,有时是挂在服饰上,有的是挂在身上。这些铃铛或饰片小中大都有,阿美族还用牛铃系于身上,声音非常响亮。这铃铛或饰片跟背铃、臀铃的功能相似,是配合歌舞的活动及节奏而发出响声,声音即融合在歌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