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发展现状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塔吉克族文化

塔吉克族发展现状

民族:塔吉克族 | 作者:塔吉克族 | 浏览:0次 | 来源:

1949年12月,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白雪皑皑的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民从此开始了光明、幸福的新生活1954年,塔什库尔干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自治区为自治县

塔吉克族文化集

1949年12月,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白雪皑皑的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民从此开始了光明、幸福的新生活。1954年,塔什库尔干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自治区为自治县。在其他的塔吉克族聚居地,也都先后建立了塔吉克民族乡。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成立以来,D和人民ZF充分保障塔吉克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1954年至2004年,自治县共召开9次人代会,每次参加大会的塔吉克族代表都在全体代表的80%以上。自治区的每届人代会都有塔吉克族代表参加,在自治区第五届人代会上塔吉克族代表还被选为常委会委员。从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的每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有塔吉克族代表参加,共商国家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塔吉克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1953年,塔什库尔干县共有塔吉克族干部44名,科级以上只有6人。2004年底,全县塔吉克族干部已达729人,其中103人担任科级以上职务,占全县科级以上干部总数的67%。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塔吉克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塔什库尔干没有一个专业工厂和手工业作坊,甚至连马掌都要靠外地供应。现建有农牧业机具制造、水电、皮毛加工等多家工厂,著名的大同玉石矿已开采利用,投资4000万元的3×1250千瓦的水力发电站建成发电,结束了过去点油灯、点蜡烛的历史,彻底甩掉了“无电县”的帽子。到2004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185万元,是自治县成立时的300多倍。

畜牧业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前,塔什库尔干仅有牲畜2.7万头,平均每人只有两头。牧场属于全村共同使用,牧畜则大量集中在少数牧主和富裕户手中。白天,牧民们很少在牧场上照看牲畜,更无人顾及保护牧草资源和水资源。当时,牲畜疫病经常流行,羊只常患疥癣和羊虱,没有兽医,牲畜死亡率很高,幼畜成活率只有30%。由于不选育良种,牲畜质量不断下降。新中国成立后,各级ZF十分重视畜牧业生产,特别是近年来的一系列畜牧业建设工作,如进行草原普查,狠抓草场建设和饲料加工业,引进优良畜种和推广塔吉克族牧民精心培育繁殖的良种——敦巴什大尾绵羊,试行冻精配种技术,加强兽医疫病防治等等,使畜牧业生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2004年,全县牲畜存栏数已达18.22万头(只),约为1954年的5倍。

过去,塔吉克族农业生产工具简陋,生产方式落后,一般每亩耕地只能收4-5秤粮食(一秤一般为16市斤)。一些施肥较多,又犁了2-3遍的地,也只能每亩收25秤粮。普通牧民一年的收成只够几个月吃,只能在饭中搀野菜、杏干,并通过打猎、给富户当短工来维持生存。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农牧民开荒造田,大搞水利基本建设,扩大耕地灌溉面积,深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提高。2004年,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粮食产量达到6154吨。

很早以来,塔什库尔干是个闭塞、落后的边远山区,交通极为不便。从这里到南疆行署所在地喀什,乘骆驼要走半个月,骑马也要六七天。那时,全县没有一辆机动车,没有一台拖拉机。1958年,国家修通了喀什—塔什库尔干公路,冰雪山乡有了汽车喇叭声。塔莎(塔什库尔干至莎车)公路也于2002年7月修复开通。同时,国家还为地处昆仑山深处叶尔羌河上游的大同乡专门架设3座玻璃钢斜拉索桥。314国道干线中巴友谊公路正在全面拓宽改造,自治县县城也新铺14公里街道路面。

由于放牧、农业生产水平低,塔什库尔干商品经济也十分落后。塔吉克人生产的粮、肉、奶、羊毛和皮张等,基本上都是自产自用,极少用于交换。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十分普遍。新中国成立后,塔什库尔塔吉克自治县在帕米尔高原上创立了富有活力的商业经济。县有国有、集体、个体商场、商店,乡建有供销社,村里有代销点,在全县初步形成了商业网,大大方便了人民的生活。1954年,全县商品零售额只有2万元,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44.8万元。为了扶植塔吉克族的民族经济和照顾塔吉克农牧民的生活,国家在塔什库尔干长期实行商品保护价格,对在当地出售的商品由ZF补贴运费和地区差价,使高寒牧区的商品零售价和喀什市的商品零售价基本持平。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距巴基斯坦口岸苏斯特只有200公里,距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也只有1000公里,距阿富汗首都喀布尔1000公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优势,给自治县边境贸易的发展创造了契机。自古以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人就通过红其拉甫山口,与巴基斯坦进行着边境小额易货贸易。1978年6月喀喇昆仑山公路全线竣工,成为中巴两国间的主要通道。由此,红其拉甫山口正式对两国公民开放,双方各自设立了边境口岸机构。官方贸易逐渐开展。1986年5月1日,红其拉甫口岸正式向第三国开放,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已成为我国西部通向中亚、南亚和中东的一个重镇,边境贸易日益繁盛起来。2004年,中国—塔吉克斯坦卡拉苏口岸正式开放,成为自治县境内的第二对外开放的口岸。

边境贸易给塔什库尔干带来了繁荣,也带动了自治县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塔吉克人摆脱了祖祖辈辈“重牧轻工贱工商”的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跨下马背,走出毡房,投身于商品经济市场大潮。近几年来,全县有201户个体工商户活跃在塔什库尔干城乡,其中塔吉克族65户,占总户数的30%,他们主要经营副食品、建筑、建材、运输、产品加工、服装、饮食等,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文化教育、卫生、电信等事业有了长足进步。1954年,自治县只有一所小学、3个教学点,只有50人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文盲占全县总人口的87﹪。现全县有各级学校16所,在校生7148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县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04人,乡村医疗点18个,满足了塔吉克族群众看病的需要。广播电视、电信事业飞速发展,全县83%以上的人口能够收听收看广播和电视;全县有固定电话2072户,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等也已开始普及。

今天,在塔什库尔干欢乐的冰山草原上,倒映着雪山云天的高山平湖畔,到处散布着塔吉克族牧民洁白的毡房,羊群似朵朵白云滚滚涌动,骏马、牦牛欢跃奔驰,到处呈现出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放眼未来,塔吉克族人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摘自《》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Our Post Advantages / 我们的现代民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