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黎族:>与众不同的黎族扎染-工艺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黎族文化

与众不同的黎族扎染-工艺

民族:黎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扎染,黎族,植物染料,染色工艺,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民族风情与众不同的黎族扎染与众不同的黎族扎染工艺

黎族文化集

  在黎锦四大工艺中,黎族精彩又独具魅力的染色工艺少为人知。目前,仍掌握染色工艺的黎族妇女已所剩无几。在我国民间,黎族也是唯一还在使用多种植物进行染色的民族。黎族的印染以扎染为主,古代称为绞缬。织物经过结扎、入染、晒干、折线等步骤,最后形成色彩斑斓的花布。印染所用的染料以植物的叶、花卉、树皮、树根等为主,天然矿物颜料为辅。

  历史溯源

  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文典籍中关于黎族染色的记载十分简略。黎族老人对染色起源的解释,与我国广泛流传的"梅葛二仙"的故事可谓异曲同工。相传在远古时期,人们学会了用麻布等纤维材料缝制衣服,麻衣等比兽皮羽毛舒适,但可惜都是灰白色的,不如兽皮羽毛漂亮。有一天,梅、葛两人把白布挂在树枝上晾晒。忽然,布被吹落到草地上。等他俩发觉后,白布成了"花"布,上边青一块,蓝一块,他们觉得奥妙准是在青草上。于是两人拔了一大堆青草,捣烂后放入水坑中,再放入白布,白布一下变成蓝色了。梅、葛二人由此得到了启发,发明了用植物染布的方法。梅、葛二人也就成了染布的先师,被尊称为"梅葛二仙"。

  主要染料

  几千年来,心灵手巧的黎族妇女,不仅发明了先进的纺织技术,也成为最优秀的"调色师"。黎族使用的染料多为植物类染料,较少使用动物类、矿物类染料。植物染料除了靛蓝类为人工栽培外,其他几乎都是野生的。植物染料可利用的部分包括根、茎、心、皮、叶、花、果等。

黎族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植物染料资源十分丰富。黎族妇女使用的植物染料不仅品种很多,不同的地区和方言,喜好和习惯又不相同,因而对染料的运用也有所差别。目前,黎族还在经常使用的植物染料大约有十多种。

  靛染  黎族爱穿深色衣服。传统服装多以深蓝为底,庄重大方。靛蓝是黎族最常使用的染料,靛染是利用从靛类植物中得到的植物染料对被染物进行染色的方法。靛蓝,海南民间多称之为蓝靛、蓝草等,是我国最早被利用的植物染料。靛蓝染出的织物,色泽以蓝为主,随着染色次数的增加,颜色逐渐加深,呈深蓝色,且色泽饱满、牢固、耐洗,不易脱色。黎族进行靛染和栽培蓝草的习俗十分普遍。蓝草是多种能够制作蓝靛的植物的总称,黎族常用的蓝草大概有四五种。用蓝草染色,首先要造靛。造靛是从蓝草中提取靛蓝。先采摘蓝草的嫩茎和叶子,置于缸盆之中,放水浸没曝晒,几天后蓝草腐烂发酵,当蓝草浸泡液由黄绿色变为蓝黑色时要剔除杂质,兑入一定量的石灰水,沉淀以后,底层留下深蓝色的泥状沉淀物,造靛便完成。然后将水倒出,缸盆内形成沉淀物即蓝靛。接着加入草木灰水和米酒,视其发酵程度,放置2-6天。

  将被染物浸入染液之中染色叫入染。靛染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将被染物放入浸泡,后取出经过拧、拍、揉、扯等再放入缸盆,使其充分浸透,然后再次取出挤去水分晾晒氧化。如此,一般都要经过几次甚至十几次反复浸染、晾晒,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直至数日后达到需要的深蓝色。最后将被染物放入清水中漂洗,不理想的再复染,直到满意为止。

  染媒染色  黎族妇女不仅知道什么植物染什么颜色,而且还能熟练地使用染媒进行染色。染媒是使染料和被染物关系亲和的物质。在染色工艺之中使用染媒是染色技术的一大进步,它扩大了色彩的品种,提高了色彩的鲜艳程度,复合色大大增多,使染料和织物的亲和关系极大增强,被染物不易褪色。染媒染色技术比较复杂,只有在长时间实践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乌墨树,黎语称为"波片"。把剥取的乌墨树皮,砍成一片片放进陶锅里,加入芒果核煮一小时左右,并不时用木棒翻动。芒果核起到固定颜色和使颜色鲜亮的染媒作用。边放麻线边用细木棍翻动,直到麻线均匀上色,达到所需颜色后取出,这时麻线呈深褐色。即刻埋入黑泥,边埋边用手揉、搓,使其充分上色,浸埋约一小时,取出清洗、晾晒。褐色麻线就会神奇地变成纯黑色。贝壳灰、草木灰含有多种金属元素,也能起到染媒的作用。在染料中加酒,对于改善色彩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酒还可以加强染料的渗透性,令棉纱有较好的染色效果和牢固程度。

  先扎染后织布

  古代称镂空版印花或防染印花类织物为缬,分为夹缬(一种镂空版印花)、蜡缬(蜡染)、绞缬(扎染)三大类型。扎染又称扎缬,是绞缬的俗称。黎族扎染工艺,宋代以后文献多有记载。文献中所说的"结花黎",指的就是掌握扎染工艺的黎族。当时黎族进贡朝廷和行销内地的"盘斑布"、"海南青盘皮(披)单"、"海南棋盘布"以及宋末元初出自儋州、万州的"缬花黎布"等,都是运用绞缬工艺制作的。黎族扎染现主要流行于美孚方言和哈方言地区。美孚方言扎染较为普及,有专门的扎染架,图案花纹较为细致、精巧。哈方言没有专门的扎染架,一般是将经线一端缚于腰间,另一端挂于足端,图案线条较为粗犷。扎染工序一般有描样、扎制、入染、解结、漂洗等过程。但黎族妇女的扎染不需描样,图案花纹已尽在她们心中。扎制也称扎花,在扎染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直接影响扎染的好坏。美孚妇女的扎制方法是,把理好的纱线作经,两端固定在一个长约2米的木架上,然后依经线用青色或褐色棉线扎成各种图案花纹。扎制的图形多为几何纹样。扎花完成后,从木架上取下纱线入染。美孚方言多采用靛染。为使纱线着色均匀,要先将结好的经线用水打湿,然后放入染液之中翻动,上色均匀后取出晾干,使靛在空气中氧化凝固,又入染,如此反复,达到要求为止。入染完成后,将扎制的线结一一拆除,用清水漂洗,除去浮色,晾干。这时,在经线上就显示出色斑花纹,用踞腰织机在斑花经线织上彩色的纬线,于是就形成一幅精致的艺术品。

  黎族的扎染,最大特色是先在经线上扎线,再染色,最后织上各种彩色纱线的纬,即先染后织。而我国其他民族则是在织成的白布上扎染,即先织后染。黎族的先扎染后织布与别的民族先织布后扎染相比,图案既不失严谨,又增加了色彩的变化,层次更加鲜明丰富。这种自然天成的无层次色晕,为黎锦平添了几分姿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