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黎族:>黎族手工艺制陶-工艺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黎族文化

黎族手工艺制陶-工艺

民族:黎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陶器,陶瓷窑,海南,制陶工艺,手工艺,黎族,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黎族手工艺制陶黎族手工艺制陶工艺

黎族文化集

准备烧制的陶器

  主题阐释

  昌化江横贯海南岛中西部,孕育了古老的海南黎族文明。在昌化江江边的昌江县、东方市一些黎族村庄的妇女,至今保留着世代传承的古老制陶工艺。一件件造型古朴、色彩单纯的土陶,它们忠实记录着黎族的生活习俗及原始制陶史,它们犹如一部“活历史”,真实折射出黎族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黎族制陶术,在和现代文明的交错融合中,早已显出疲态及溃退态势,土陶器早已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如今,在海南掌握手工艺制陶这一古老技艺的艺人仅存7人,也许若干年后人们只能从博物馆的存物中去寻找这个失落的记忆。2006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向社会公布,海南省昌江黎族手工艺制陶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把陶土挖回家后再晒干陶土

筛陶土

  主题寻访 手工制陶祖孙三代的绝活

  在昌江文化部门的陪同下,记者慕名来到昌江县石碌镇保突村,体验古老黎族制陶术的神奇。保突村位于保梅岭附近,距县城仅5公里,属哈方言黎族村寨。现在正处于农忙的保突村,椰影婆娑,又静谧得出奇。我们一行来到文阿芬家,30多岁的阿芬不善于言辞,说话时脸上始终挂着笑容。阿芬74岁的太婆杨色开,是村里的制陶“专家”,听说我们要来,老人家一大早就去挖制陶的粘土去了。心灵手巧的阿芬,早两年跟着祖母边做边学,很快就把制陶的手艺基本学会了。

  在杨老太家的小菜园子里,记者见到了杨色开老人20多年前制成的各类土陶器,其中有陶釜、陶罐、陶甑、陶碗、陶盆以及大型的蒸酒器等。细细端详,尽管这些陶器略显粗糙,色泽比较暗淡,陶器内外黑斑点点,但仍不失为古色古香的手工艺品。更让人喟叹的是,这样的陶器在数千年前早已被黎族人制作和使用。据省文物部门统计,我省现已查明的古窑址有19处,其中有7处陶窑,1处陶瓷窑,11处瓷窑,它们分布在澄迈、陵水、定安、琼海、万宁、儋州、三亚、东方、乐东、白沙等10个市县。传承了久远历史的黎族制陶术,至今仍保留着露天烧陶的传统,而我国最早的烧陶方式也是露天烧陶。

制作陶瓷器底

搓泥条

  烧制出的黎族文明

  在保突村,我们有幸目睹了杨色开老人和其女儿黄玉英、儿媳妇文阿芬施展的黎族制陶术。黎族手工艺制陶工艺流程非常复杂:第一步,选取粘性泥土,放在阳光下晒干;第二步,将晒干后的泥土舂碎,用米筛筛5至7次成泥粉;第三步,用水调匀细泥粉拌成泥团,水与泥粉的比例约为1:2。水多或少都不行,需恰到好处,这一步是制作陶器的关键;第四步,制陶皿。先捣泥直至完全均匀后,将泥团铺成薄饼状做器底,并移到一个倒扣的粗孔竹筛上,然后用螺壳和小木拍等工具,将陶坯做成各种生活用具,如碗、钵、锅、罐、盆、蒸酒器、水缸等。制作好的陶坯置晒6至8天完全晾晒干后,才择日烧陶。

  为使烧陶过程顺利,按黎族传统习俗,点火烧陶之前,要由年长的和有技术的妇女祈祷和赶“鬼”。一青年男子接着钻木取火,再由一位老年妇女接过火种点燃柴架底的易燃物。当木柴烧成炭时,妇女们便从四面八方把一堆干稻草扔向正燃烧的陶器上面,加助火力。稻草烧完后,陶器上形成厚厚的火灰,这时火渐渐由表入里,持续着小火状态。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烧制,方可小心翼翼地从火堆里慢慢挑出烧好的陶器。为了增加陶器的坚硬度,黎族妇女立刻用一种黎语叫“塞柴涯”的植物树皮捣烂后,取其汁液与一种叫“柴构仁”的植物放在一起浸泡,并用树叶淋在刚出火的陶器上,使之起到加固作用。经过淬火后的陶器马上变声,陶器即制作成功。

泥条盘筑后再用竹板把器壁修平

  渐行渐远的制陶文明

  传承久远历史的黎族制陶术,其生命力之强让人喟叹,它犹如一部“活历史”,真实地再现着古时黎族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民族特征。然而时过境迁,流传了数千载的黎家制陶术,在和现代文明的交错融合中,早已显出疲态及溃退态势。与此同时,许多黎族少女也正在疏远黎族制陶术。就保突村而言,该村绝大多数黎族村民如今都用上了铝制锅,但这些家庭仍保留有釜、罐、蒸酒器、酒瓮之类的土陶器,且这些陶器大多是自产自用。

  文阿芬告诉记者,1983年后家里几乎没有制作过陶器了,除非有专家和学者出于研究目的邀请她们制作。而阿芬近期烧制成的陶器也闲置多日,只是偶尔在田地间煮饭做菜时方能用到。一些保突村村民告诉记者,在过去,由于铝制锅和铁制锅尚未传到黎族聚居地区,土陶器存在一定的需求空间,一些黎族村民常常拿自家产的陶器到附近市场进行交易。过去村里每户人家都会烧陶,在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下,土陶的产量、质量、销量都限制了陶业的发展,如今该村懂得制陶的艺人已为数不多。

再给陶器加上手柄

  主题故事 传承了6000年的古老技艺

  黎族被认为是海南岛上的原住民。在史前时期,海南岛上已有黎族的先祖在此活动。作为海南最早的移民和开发者,他们陆续登上这块岛屿后,大致沿各大河流上溯至岛内南半部地区繁衍生息,也由此在荒岛上留下了特有的文明印痕,黎族制陶术便是其中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海南黎族过着刀耕火种的院士迁徙生活,历代生活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大坡一带的黎族,由于地处干旱地区,粮食不能自给自足,她们利用本地的黏土制作陶器,陶器除了自用外,还把陶器作为商品在石碌镇周围黎族聚居区进行物物交换,主要换取稻谷等生活物资。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代代相传。

  从《海南省近五十年文物考古工作概述》等文物考古部门文献中可以得知,在海南岛发现的新古器时代早期的陶器均为手制夹砂粗陶,灰褐色为主,未见泥质陶,器类单一,器形仅有圜底罐和圜底釜,均敞口、鼓腹。到新石器中期,陵水、定安等地也有夹沙粗陶,器类明显增加,器形有罐釜、钵、碗、盆等。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介绍说,我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大约有一万年历史,在海南,从目前考古发掘材料来看,海南的陶器至少也有长达6000多年的历史。

制陶的简单工具

  黎族制陶术传女不传男

  在久远的传承中,黎族制陶术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民俗,“传女不传男”便是其一。在过去,妇女制陶时甚至不允许外人或男子观看。昌江县博物馆内存有陶釜、陶罐等各类土陶器,是广东美术学院的师生严格按照黎家的制陶术制成的。据了解,这些陶器已在此摆放近20年,但色泽并无多大变化,且陶器完好如初。

  昌江县文体局的林局长告诉记者,在黎族,制陶是妇女的“专利”,制陶术也只能传给女性,黎族有着“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阿芬说,从挖土到制陶坯、烧陶,通通由妇女操作,男子一般只能做一些譬如砍树皮和从火中挑陶器的杂活。记者为此寻访多位保突村村民和有关专家,却无一人能道出其中缘故。或许,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民俗吧,恰似古时的“男耕女织”,它充分考虑到男女双方的特性。

  据有关专家考证,由于最初的火种由妇女保存,火塘和炊事也是老年妇女的管理对象,有不少民族把灶神视为妇女形象,这说明妇女与制陶知识的获得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有不少保留原始制陶的民族都是由妇女制陶的,如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西双版纳的傣族,这说明妇女有可能是陶器的发明者和早期制陶技术的掌握者。

  主题述评 把黎族制陶术传承下去

阿婆手把手地教女儿做陶器

洒树皮汁后的陶器

  传承了数千载的黎家制陶术,在和现代文明的交错融合中,土陶器早已敌不住铝制和铁制器皿的冲击,与此同时,许多黎族少女也正在疏远黎族制陶术。作为黎族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黎族制陶术为今人了解中国古代陶器的制作历史和演变过程提供了佐证。带有鲜明民族性的黎族制陶术,尽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正呈消弭之势,但其仍属制陶工艺历史不可或缺的片断,因此,社会各界理应加强抢救和保护,而不应当任其消失而导致我国的制陶历史出现断层。

  为了便于黎族制陶传统制作工艺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收藏、研究,昌江县于1986年成立了昌江县博物馆,该馆收藏、陈列黎族陶器,收集了相关照片,一定程度上展示黎族制陶工艺。为了更好的保护制陶这一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昌江文化部门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成立保护小组开始用五年时间用32万余元对黎族手工艺制陶技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保护,其中包括:建议昌江黎族自治县人大立地方法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从县到实施单位,架构起组织管理的保障机构;建立专项资金,保障工作开展的经费。相信随着昌江黎族手工艺制陶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项即将失传的古老技艺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记者欧阳蔚华 李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