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满族:>满族文学艺术文学·艺术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满族文化

满族文学艺术文学·艺术

民族:满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满族 少数民族满族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满族文学艺术

满族文化集

满族自清代入关以后,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清代的满族作家有数百人之多,这在过去是鲜为人知的。他们在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方面都有上乘的表现。从清初开始满族文学家就开始涌现,诗坛上有名的有鄂貌图、岳端、博尔都、赛尔赫、文昭等等。词坛上的纳兰性德被称为“清初第一词人”,他的词以“真切”胜人一筹,其词作《饮水集》在清代,乃至现代都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清代中期,满族文学发展更为繁荣,作家作品大量涌现,形成了独立的文学风格和文学力量。诗坛上出现了敦诚、永忠、铁保等一大批诗歌名家。

词坛上女词人顾太清(西林春)声名远播,她的词集《东海渔歌》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在八旗词人中有“男中成容若(纳兰性德,字容若),女中太清春(顾太清名春)”之誉。在小说中,曹雪芹的《红楼梦》、文康的《儿女英雄传》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和邦额的短篇文言小说《夜谭随录》,也是清代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另外还出现了大量满文翻译作品,成为满汉文化交流的成果。出现了散文名家麟庆,他的《鸿雪因缘图记》以散文形式记述一生的经历、思想,别具一格。

在清代满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满族文学,而且对整个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在书法方面,在清代的满族同样涌现出众多的名家。如康熙、乾隆都善书法。成亲王永瑆、吏部尚书铁保,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书法家。另外如吞珠、图清格、英和、如山等人的书法也都得到社会的公认。

在绘画方面,名家更多。宗室中如慎郡王允禧、质亲王永王容,还有赫奕、黑寿、莽鹄立、西密扬阿、阿尔稗、庆保、耆龄、文祥等等,在绘画界都享有盛誉。自汉军旗人高其佩首创指头画后,满族指头画名家不胜其数,成为当时指头画派的主力军。绘画方面最著名的是唐岱,他曾被康熙赐为“画状元”,著有《绘事发微》一书。布颜图的声名也很大,他的画重视章法,简而能厚,著有《画学心法》。

满族的文学书画成就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重视。自清代以后,特别是解放50年来,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满族文学家和书画家。尤其是在辽宁省满族发祥地,继承和发展了满族书画传统,至今在民间盛行浓厚的书画欣赏风气。如岫岩满族自治县的满族农民画与剪纸,北宁市满族聚居区的楹联及书法都在全国声名卓著,多次在全国获奖,在中国民族书画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艺术方面,满族歌舞也独具特色。满族歌舞早期比较简单,主要形式是举一手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众人以唱“空齐”配合,谓之“空齐曲”,这种舞蹈称为“莽式”。在莽式舞中比较复杂的则糅进了各种动物的动作。在民间还有《笊篱姑姑舞》、《太平鼓》等舞蹈。清初以来,满族秧歌盛行。满族秧歌是吸取了汉族秧歌的形式发展起来的,但秧歌的人物和动作已经鲜明地满族化。队中增加了反穿皮袄、身挎串铃、手持鞭子和身着八旗官员服饰的人物,人物动作增加了鹰、虎、熊、蟒等动物姿态。

另外,满族秧歌中还有满族特有的对刀把、碰肩、抱腰等数十种礼节动作。满族秧歌形成之后,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年节之际各村都组织秧歌队,成为满族群众娱乐的重要形式。近年来,农村改革开放,满族秧歌又进行了新的发展改革,从内容到形式更加丰富,因而在群众中也更加流行。满族宫廷舞蹈主要有扬烈舞和喜起舞两种,这两种舞蹈用于盛大典礼中,是从民间原始舞蹈中移植加工而成的。现在多用于戏剧表演之中。

满族戏曲中,有扶余满族戏、宁古塔满族戏等,“八角鼓”也曾在满族中一度流行。八角鼓形为八边形,蒙蟒皮,七个边每边有铜环,另一个边下拴一长穗,可弹、搓、摇,作为唱曲的伴奏乐器。

八旗创造的子弟书影响最大,又称为"八旗子弟书",是一种曲艺演唱形式,盛行于北京和沈阳,满族人创作出许多曲艺节目,对其他曲艺尤其是大鼓的形成发展有深刻影响。另外,满族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

剪纸

过年过节。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满戏

满族戏曲剧种。又名“八角鼓戏”。由满族曲艺八角鼓发展而来。满族先民在骑射渔猎之暇围在篝火旁,边说边唱边舞,并扣击自制八角鼓相和,娱其情志,逐步形成说、唱、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清兵入关后,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锣鼓等配合,吸收诸宫调、杂剧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剧。多演唱历史和民间故事。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于1952年成立八角鼓剧团,上演关润霞编演的《对菱花》。1955年,在内蒙古第一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观摩会上,正式命名为满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