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仫佬族:>中国仫佬族的文学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仫佬族文化

中国仫佬族的文学

民族:仫佬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db:ds]

仫佬族文化集

中国仫佬族的文学,由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种类型的作品组成。

在仫佬族的神话中,有创造人类神话《婆王神话》、天地起源神话《天是怎么升起来的》和洪水遗民神话《伏羲兄妹》等。而《三界的传说》、《吃虫庙与吃虫节》、《风雨亭的传说》、《望郎石》等,则是民间传说的代表性作品。在仫佬族的民间故事中,动植物故事和带有幻想色彩的生活故事很多,《兔子请猴摘桃》、《公鸡、蜈蚣和马鹿》、《鹧鸪和斑鸠》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高尚的道德观,《侬达搬山》、《龙女和旺哥》、《七妹和蛇郎》等故事在虚幻的情节氛围里展现了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仫佬族的民歌,按照演唱风格来区分,有"随口答"(即兴创作的短歌)、"古条"(传统的叙事长歌)和"口风"(以口角、讽喻为主的歌),按照所表现的题材来区分,又包括"农事歌"、"风俗歌"、"苦歌"、"情歌"、"时政歌"、"儿歌"和"叙事歌"等多种;另外,在仫佬族民间传统的"依饭节"法事活动中,还存在着一种由唱师们依照唱本演唱的"唱师文学",其中《白马姑娘》、《十劝人》等都是流传久远的作品。

仫佬族的作家文学,最初出现于19世纪的中后期,潘继岳、罗荫南等人当时用汉文撰写的碑记散文和诗作,至今仍有少量保留。20世纪上半叶,仫佬族的文人创作以诗人龙谢兰的成绩最为突出,他的《十年吟咏集》收有旧体诗作240余首,其余不乏抒发高洁情操和表达爱国激情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仫佬族的作家文学有了较大发展。50年代,诗人包玉堂首先以《虹》和《回音壁》等作品,唱出了民族的新声;继之,刘名涛、龙殿宝、潘琦、海涛等人的创作,更为仫佬族作家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包玉堂 (1934-) 中国仫佬族的当代诗人。广西罗城人。出身贫寒,曾读过一年私塾、两年半小学和半年中学。1949年入庆远专区行政干部学校学习。其后参加过土地改革工作,当过小学教员。1955年发表长篇叙事诗《虹》,从而成为仫佬族当代有影响的诗人。1963年起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工作。历任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副主席等职。其代表作尚有诗集《歌唱我的民族》、《凤凰山下百花开》、《回音壁》、《清清的泉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