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畲族:>斑斓的畲族彩带(图)-文化工艺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畲族文化

斑斓的畲族彩带(图)-文化工艺

民族:畲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畲族 畲族彩带 少数民族 斑斓的畲族彩带(图)文化工艺斑斓的畲族彩带(图)

畲族文化集

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东弄村的畲族民间艺人蓝延兰(中),在向村里的青少年传授彩带编织技艺。

畲族彩带

—条丝带斑又长,

送给郎子束身上。

彩线拦边双手织,

太着①带子太着娘②。(①太着:看到。②娘:姑娘,此是指织带的姑娘自己。)

这是畲族传统山歌《带子歌》中的一节。带子,即花带,是畲族姑娘心灵手巧编织而成的工艺品,亦是畲家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物。

花带,亦称“山哈带”,又称“花带”,“字带”,为畲族吉祥物,也是畲族传统手工业品之一。勤劳智慧的畲族妇女人八九岁起,就跟着母亲和姊姊学习编织。在屋内,她们把丝线的一端拴在屋柱上,桌档或凳子上,另一端扎自已的腰间,双手轻快地提压带扣和穿梭。在野外,劳动歇力时,便在田头地角找根树桩或柴头拴上丝线,然后坐着或跪着编织。

花带分线织和丝织两种。带上编着多种或单一的花纹,图案清晰,色彩鲜艳,织工精细,具有畲族人民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花纹有几何形、动植物形、文字等,如“蝴蝶”、“晴蜓”、“梅花”和“田”、“井”、“日”等,图案中有红、黑、白、绿等色交织,充分表现畲族妇女的工艺者能。花带用途很方广,一般作为装饰物,束在腰间,也是男女定情和定亲的礼物;还可用来捆扎衣物或作包袱,并视为吉祥物。现在,畲族妇女们仍然继承着本民族编织艺术的优秀传统,她们喜欢带用自已织的花带,并引自豪。

彩带是畲族文化“活”着的“文物”,其编织工艺的传承完全靠口传身授,目前濒临失传。

畲族姑娘长到六、七岁时,母亲就教授她织彩带。彩带以丝线编织为主,也有用棉纱或苎麻编织的。织彩带没有特制的织带机,屋内屋外乃至山野都可编织。若在屋内编织,就把 丝线的一端拴在凳脚、桌档或屋柱上,另一端系在自己的腰间,坐 在凳上编织。要是在山野编织,可把丝线的一端拴在小树杆或树桩上,另—端仍束在腰身,坐在地上或跪在地上编织。

畲族的彩带,两边不织花纹,线以红、绿、黄、紫等色线与白线相间,根数随宽窄而定,有三双、五双、十三根、十六根、二十二根、三十二根、五十五根和双随(即双排图案)等,一般以五双和十三根较普遍。经线多则宽,经线少则窄,宽的有两寸多,窄的不足半寸。纬线基本采用白线。不论带子的宽窄,穿梭编织花纹图案皆在正中的七根线上,其余的编织平面花边。

畲家姑娘编织的彩带,图案丰富多彩,主要纹样有“十三行”、“水击花”、“五字带”、“铜钱帮”、“万字花”、“十二生肖’、“蝴蝶花”、“蜻蜒纹”、“蝙蝠”等。编织大宽及图案复杂(如“双随”花纹)的彩带,需精心设计,耗工较大,—般作供观赏的装饰品。若作拦腰围裙的带,常用七根经线;捆扎衣物或作包袱带等,采用十三根即可。姑娘送给情郎的彩带,多数也是以十三根经线编织。姑娘定亲(订婚)日,男方把“定亲礼”送来时,女方的回礼除了白糖、桔饼等礼品外,还要回送姑娘亲手编织的两条彩带(也有回一条的),叫“定亲带”(或“定情带”)。山哈带系于腰间,称为“护身带”藏于身边,为子孙定聘时,称为“定亲带”;馈赠时则称为“如意带”。

畲族的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实用物。畲家姑娘和妇女喜欢腰束彩带,或把彩带镶嵌在领边袖口的,或作背负孩子的背兜带。姑娘往往爱把彩带作为表达感情的信物,悄悄塞给心爱的人,或公然束上情郎的腰,此时,她还会唱起赠带系带的情歌:

蝴蝶成双翅膀翘,

彩带一条束郎腰。

太短娘女接上织,

太长连娘一起绕。

 

畲家老婆婆正在编织畲族特色彩带

畲族彩带传人蓝延兰

畲族彩带传人蓝延兰

蓝延兰,女,畲族,小学文化,1968年6月出生,住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东弄村,系丽水市民间艺术家协会成员。

蓝延兰出生在彩带编织世家,她外婆的外婆是清末有名的彩带编织艺人,识字虽少,却能把织带工艺和汉字相结合。曾织造了《皇帝朝纪》的字带,带上织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帝朝纪、宋元明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福禄寿喜、龙飞凤舞、荣华富贵、金玉满堂”两行共104个字,中间还织上50多个原始文字织纹,成为当地后代畲族织带的样版。

蓝延兰的外婆蓝龙娘受其影响,也是一位织带高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困难时期就以编织彩带为生度过难关。

受其家庭艺术熏陶,蓝延兰6岁开始学织彩带,经三十多年探索,如今她已是新一代畲族彩带编织的佼佼者。她多次说过,畲族彩带是流传悠久的传统手工艺织品,既是美化衣着的装饰物,也是作腰带、背带等物的生活实用品,还是畲族男女青年定情信物,定亲礼物和驱邪祝福的吉祥物。畲族彩带承载着远古时代畲族先民的祈福讯号,一成不变地用彩带形式保留了数千年原始的“意符文字”,成为一种“活”着的文物。

所谓“意符文字”,是指6000余年前形成的原始文字和3000多年前已经成熟的甲骨文之间,存在着一个生成和流传“意符文字”的时期,畲族传统彩带的织纹图案,正是这一民族远古朝代的“原始文字”。这些文字,有假借汉字甲骨文的织纹,有含意的织纹,也有几何变形的织纹。由于千百代畲族妇女的虔诚传承,保留了远古时期的原始织纹风貌,保留了遥远深沉的文化内涵,成为畲族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见证。

198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蓝延兰突破陈规,编织出“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等汉字织纹。1997年,她又纺织出“庆贺香港(澳门)回归”字样的彩带。

1999年11月,在温州举行的’99浙江中国民间艺术展上,蓝延兰的参展作品喜获特别金奖,成为大展的最高奖项。

进入新世纪,蓝延兰又编织出一条长4米余、宽10.6厘米,织有全国56个民族名称的彩带王,在畲乡传为美谈。

蓝延兰的许多织品,多次作为民族工艺品赠送中外贵宾。日本、韩国、美国等客人还特意上门求购。

在上海纺织大学就读的韩国籍学生金成喜曾连续5次上门求教织彩带……

日本学者对蓝延兰的彩带艺术深感兴趣,专门撰写了论文,详细论述了畲族彩带与其他艺术的异同。

然而彩带也同许多民间传统手工艺一样,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年轻姑娘已很少学织彩带了,为不让畲族彩带艺术失传,蓝延兰成立了“畲族彩带艺术工作室”,带起了一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