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畲族:>畲族文学语言与畲民族的源密切关系-文化工艺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畲族文化

畲族文学语言与畲民族的源密切关系-文化工艺

民族:畲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畲族 少数民族 畲族文学畲族文学语言与畲民族的源密切关系文化工艺畲族文学语言与畲民族的源密切关系

畲族文化集

文学语言研究的意义重大,为历来人们所共识。这是由于它研究材料的丰富,涵盖面大,涉及学科多的优势所决定的,它不仅对继承华夏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科教育、繁荣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效能和影响,而且有利于推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医学、历史、社会等几乎所有学科的研究。例如已故的卓越气象学家徒竺可桢,就从“我国古代大量的史书、方志以及古人的日记、游记、诗词中寻觅古代气候的线索”,了解到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情况。如他考证王之涣《出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时说,“黄河远上白云间”应是“黄沙远上白云间”,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玉门一带(河西走廊)根本看不到黄河,王之涣实际上记录了我国西北玉门关一带旧时风沙飞扬的地理环境。竺可桢以气象学家的敏锐角度,洞察了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的地理现象,而我们的校勘学和出版界却未对此引起注意。

华夏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所共创,所以,从广义的文学语言来说,它与民族学研究的关系至密切。这不仅因为可以从中国史籍、文学作品中看出各民族发展的大势,而且可从中得到引证,从各个方面都可以发现它的端倪。下面以畲族为例,谈点管见,以求教于先哲。

文学语言研究与民族史

畲族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但史籍中直接记录畲族史源的文章却无,于是自古至今许多民族学家据古史与方志中对涉及畲族的片言只语进行种种论证和推测。有的据其有所谓“盘瓠”崇拜,又牵涉到帝喾高辛氏,认为是出于汉晋时代的“武陵蛮”,有的人则认为它是华南土著民族,有的又说是“山越”。种种说法,都与畲族民俗资料记载的科学部分(非荒诞传说)相龃龉。因为种种说法都不能解释畲族兼有凤鸟和太阳崇拜(还有龙图腾崇拜等)的原因。

据有关文籍记载,历史上只有东夷部族是崇拜太阳又崇拜凤鸟。《淮南子.精神训》就记载“日中有乌”的图式。古夷地山东肥城孝堂山石室画像是“画一圆日,中有鸟”。《左传》引郯子之语说:“我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昊是夷族的通称,太昊少昊均属东夷族团,神话中,少昊是东夷明神“东皇”。《山海经.大荒东经》说“汤谷”(王大有考应是“谷”)上有扶桑,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太平广记》卷五十六即载有西王母之语,并提及“扶桑帝君”)。龚维英在《嫦娥神话面面观》中注说,“东皇”即东夷明神小昊(同),小昊西徙而为“西皇”。此是故事传承中发生的变异,后人给他分出东皇公、西皇母又配成对。许多学者论证西皇母乃居于东方,其他地“昆仑山”即今之泰山(古夷地)。畲族史源传说中牵涉到的帝喾,是少昊之孙,自然承袭了少昊的文化,崇拜日、鸟图腾。帝喾又名“”、今考“”字的甲骨文形象就是鸟的头,他的次妃简狄又生了以鸟为图腾的商殷民族的祖先“契”(《史记》),即《诗.商颂》所说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故事。“玄鸟”即凤凰,屈原在《天问》中言“玄鸟”,在《离骚》中谓“凤凰”“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之佚女……凤凰即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他在《九章.思美人》中又曾说及:“商辛已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郭沫若诠注说:“玄鸟致诒即凤凰受诒,受授省,乃后来之转变。”再说太昊伏羲氏,是“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左传》)。然太昊风姓,风凤相通,他与凤鸟图腾也有联系(涂无济《说鸟鱼》)。

凤凰是被人们理想化了的吉祥鸟,而非世间实有之动物。创造“凤凰”的原型是什么呢?刘城淮考证,凤凰的“模特儿中的要角当是雉类”。古人也常以“雉”言“凤”,与龙对称,在文学作品中又可找到注脚。如杜甫《秋兴八首》:“云移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韩愈《奉和库部卢四兄曹长元日朝回》:“金炉香动螭头暗,玉佩声来雉尾高”。“螭”指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而“雉”实谓“凤凰”。说到这里,畲族的族谱中,在其祖宗的名讳旁注有“鸟成者土雉也”六字,这就不难理解;原来他们是源于东夷。

文学语言研究与民族文学

畲族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寓言等都有,以民歌最为丰富。其渊源也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其中的情歌,就与孔子深恶痛疾的“郑声”直至中古时代的竹枝词一脉相承。徐珂的《清稗类钞》就谈及徙居粤、闽的畲族的(即畲)歌。它不仅具有“引物连类,委曲譬喻,多如《子夜》、《竹枝》”,“多语双关”,“比兴为工”、“自然合韵”、“清婉浏亮,纤徐有情”等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而且往往与史事、生活相关。文学以另一种形式来反映历史生活,也可以与其它史料相引证。例如瑶族史歌“先有瑶,后来才有帝王朝。盘古开天是我祖,世间最早是盘瑶”。这首民歌说明瑶族的“盘瓠”神话实乃“盘古”音误,说明闻一多、袁珂等人考证“盘瓠”乃“盘古”音转是正确的。如今南方仍留存着诸多的“盘古”遗迹,如海南的盘古坟,桂林广陵、雩都的盘古词,会昌的盘古山,湘乡的盘古堡等,不能因为盘古故事出于汉徐整的《三五历记》,书面记载时代较晚而否定它。

关于畲族民间文学,现举三例。

畲族有一连叙事歌叫《两姐妹》(又称《火烧天火烧地》),绝类太付羲氏和女娲两兄妹的故事。它叙述了世间遭大火,在石狮帮助下,还剩“原仙”、“原英”两兄妹,后以滚磨占婚,扶桑做媒,结为夫妻,繁衍人类。且开头还提到后羿(也是东夷神化人)射日之事。此歌还说明了龙族与畲族之间的关系;畲族祀龙不是没有原因的。

畲族又有一连《凤凰山》叙事歌,说畲族始祖龙麒在凤凰蛋中出世,在凤凰山长大,后与东海龙女结婚,繁育了一族人,后因外虏入侵,始祖战败阵亡,子孙才被迫外迁。蔡铁民认为此故事是“一篇畲族祖先斗争经历的生动写照,反映出畲族人民从原始图腾崇拜发展为崇拜部族首领的经过。”这无疑是说它是畲族的创世史诗,与凤凰图腾一脉相承。凤凰山在今广东潮州境,是畲族的发祥地。畲族族谱记载畲族居住地也有“凤凰山”,“会稽山”等地名。源于“山越”论者即以“会稽山”为据,认为畲族源于绍兴之于越。实际上《中国地名辞典》载河南、山东等地较著名的“凤凰山”就有五、六座,而考证畲族始祖坟地“会稽山”乃在泰山附近,故说禹不可能到达绍兴。许多史学家考证,古人搬迁时因怀念故乡而把原地名搬到用到新住地的例子很多,如秦的先人即从东夷迁到陇上,而把河南淮泗流域一带的“丘”名也带去了。“丘”原指平原中的小高地,甘南一带均是大山,丘从何来?因此说畲族广东的“凤凰山”、“会稽山”,也应是从东夷带去的。

畲族还有一连《封金山》民歌,把“封金山”描绘成“新开田地无粮纳,自种自食几清闲”的没有剥削压迫的桃花源式的理想国,畲民都想搬上这块有田有林有城有街的繁华地生活。这是备受封建统治阶级欺压和迁徙流离之苦的畲民的心愿。歌的最后几首则道出了清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皇腐败必殁的预言,并盼望“出明王”“转源流”,与太平天国革命暗合。“明王出世”曾经是白莲教发动农民起义的旗帜。但几乎是目不识丁的畲族男女歌手怎么会知道“明王”,拥护并向往“明王”的政治呢?查证晋葛洪《神仙传》孔子见老子(在关上)有一段阳子问政的记叙便可知:

阳子曰“敢问明王之治?”老子曰:“明王这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被万物而使民不恃。其有德而不称其名,位乎不测而游手无有者也。”

孔子居地曲阜,乃东夷旧地,孔子说教,在此近旁的畲民当然受其影响,但因迫于商、周王朝的兼并,当有大部分畲民南迁了,后迁者也累世受苦,故念念不忘“明王之治”吧。

畲族民间还有一种类似谚语的“俚言”,有些也颇有意义。例如族谱所载的“商州续分到福州,连江居住几多秋”,“蓝雷钟姓一宗亲,都是南京一路人”等,就透露了畲族南迁的线索。“商州”即今陕西商县,古称“上洛”、“南京”则指古代商辛氏帝喾居地商丘,《魏书》卷十记载,称之为蛮,说其来自久,“在江淮之间,布于数州、东连寿春,西通上洛,北接汝颖,往往有焉”。与畲族盘、蓝、雷、钟四姓望出南阳、汝南、冯翊、颖川郡合如符节。所以说畲族“来源于河、洛,形成于夏商”是不错的。

文学语言研究与民族习俗

这一部分内容分几个小点来讲。

(一)信仰习俗。如前所述,畲族至今乃有拜龙、凤、麒、太阳的遗风。如敬龙,“分龙节”忌挑粪、洗衣服,忌打杀进入家中的蛇,认为是“祖宗回家来探望子孙,”乃典出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东夷太昊伏羲氏“蛇首人身”(一说龙身),《帝王世纪》也有记载。

(二)再如崇凤、闽、浙畲族妇女的“凤冠”头饰,福建还有凤凰发型和凤凰装束。平时畲民忌打燕子、吃燕肉,忌用有鸟花纹的花布制亡人的人寿被和女亡人的红裙。

又如祀太阳神,畲族“学师”活动中就敬祀“东皇公”,并挂以“金鸡图”,如患某种疾病尤其是眼疾者,每天太阳上山时朝日祭拜,并教喻小孩忌朝太阳、向火堆小解。

畲族还有宗拜麒麟之俗。《说文》云:“麟,大牡鹿也。”即说鹿类是麒麟的模特儿。畲族传说神话《凤凰山》等中,畲族始祖就称龙麒。实际上就是图腾标帜。畲族“学师”时所出示的图腾杖——“师爷杖”(《山海经.海内经》),“颛顼遗都”河南濮阳市西水坡墓葬出土有鹿蚌塑。可见麒麟也是河南夷人的图腾。他与畲族的关系也当自河南夷地带来。《搜神记》卷十六说颛顼三子“居人宫室、善惊小人儿,为小儿鬼”。畲族即有小孩得病行“收惊”“请惊吓”、“请寮檐”等祀鬼仪式。

(二)畲族婚俗,至今尚保留“抢亲”仪式。如男方夜出夜归,女方拦路、闩门、藏匿所有炊具。哭嫁(今大多以盘歌代哭)给接嫁者搽黑脸,到夫家拜堂后以席、袋铺路进入洞房(不留脚印)等等,其迎娶队伍与《易经》所云“屯如遭如,乘马班如,匪寇,婚”是何其相似乃尔。

(三)畲族丧俗仪式叫“做公德”,与沿袭汉人之道场有别。它要请“河南神祖师、神本师”等神祀引度“法师”执龙麒师爷杖,引众法师渲绎祖宗“打扬州”、“过长江”、“打桃源洞”(此地在福建华安县境)等南迁事迹,其中还有“捞(引)鹤”一节。出殡时棺背缚一活鸡曰“领魂鸡”,认为它能驱邪,并为引魂之导,概源于畲族以“金鸡”为太阳神和凤鸟图腾崇拜。白鹤也被畲民视为圣鸟,畲歌中还有一连《白鹤度双》的神话传说歌。《琅环记》说“鹤化为凤凰”,它也与畲族信仰凤鸟图腾相关连。

四、文学语言研究与民族方言

这方面的例子更多,文言文中的许多上古、中古语音,至今仍留存于畲民的口语和歌词中。如“食”(吃)、“啮”(咬)、“昏”(睡)、“斫”(砍)、“”(哭)、“行”(走)、“走”(跑)、“遁”(逃)、“姊”(姐)、“禾”(稻)、“箪”(筐)、“瓯”(盅)、“奚”(什么)、“莫”(不要)、“无奈何”、“若”(好像)、“赤”(红)、“乌”(黑)等。畲语声母与古十九纽相同,声调有八个,类《中原音韵》之“八声”,且多入声字。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古诗,畲语读“竹”“肉”均为入声,十分叶韵。另如《上子夜歌》(三十五)“雾露失芙蓉”的偏义复词“雾露”(单指雾)、《诗.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的“干戈”(引伸为关涉),与“野”(古麻韵上声)、“儿”(古泥母齐部)、车(古麻韵平声)等,仍保留在畲族的口语中。

更有趣的是《水浒》、《金瓶梅》、《红楼梦》三部古典文学名著都是反映北方社会历史生活,可就其语言来说,《红楼梦》与畲族无甚瓜葛,而前两部读来却感到亲切,里面许多词语与畲语中一模一样。如“鸟”(古端母萧部)、“掇”(凳)、“筛”(酒)、“缠”、“主张”(作动词“打算”)、“烧纸”、“牵头”、“刺骨”、“空落落”等等。究其原因,属“齐东之野语”(《金瓶梅.序》)地域即古东夷地域,与畲民一样,保留了许多同源词吧,而《红楼梦》则以北京话为基础,已在夷域之处,其古语发展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说明这也是畲族源于东夷的佐证之一,语言是“活化石”,真一点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