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畲族:>畲族巫舞《奶娘催罡》-畲族歌舞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畲族文化

畲族巫舞《奶娘催罡》-畲族歌舞

民族:畲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畲族 少数民族 畲族舞蹈 巫舞畲族巫舞《奶娘催罡》畲族歌舞畲族巫舞《奶娘催罡》

畲族文化集

畲族奶娘催罡巫舞小档案:

畲族巫舞《奶娘催罡》是闽东畲族巫师进行驱鬼镇妖活动中的一段祭祀舞蹈,伴奏以三音锣为主,1985年始发现于福安市社口镇南山畲族村,传授者为畲巫钟伏成。该舞共分为三个章节:净坛,意在去污秽净神坛,为迎神行罡布法做准备;请神;踩罡。其中,踩罡是该舞的主段,由十二个罡步组成。舞者须为男巫,通过日常生活情节和生产活动的若干画面,塑造陈十四娘(又称奶娘,即民间传说中的地方女神陈靖姑)这个驱妖镇魔的女神形象。2005年10月,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天苍苍地茫茫,奶娘脚踏锁链罡,锁链罡头行罡法,锁链罡尾避邪魔……踏着巫歌的节奏,巫师亢然起舞。23年前,福安市社口镇南山畲族村一位名叫钟伏成的畲巫,首次在市文化馆精彩演绎《奶娘催罡》舞。其独特的人物造型、神秘的唱词、奇特的步法,很快便引起了文艺界的关注。1987年,被福建省作为重点项目收入民族舞蹈集成中。

此后,该舞透露出的原始神秘巫道文化气息,也曾一度引发各级媒体的兴致。据了解,央视2套、7套及省级电视台都曾到福安对这段巫舞进行现场录制。今年4月9日,记者也慕名前往福安,意欲一睹《奶娘催罡》舞之风采。

神秘巫舞走上正式舞台

据福安市原文化馆书记郑万生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初,省民间舞蹈集成办要求各地文化部门挖掘特色民间舞蹈。

“当时,听说社口镇南山村有个叫钟伏成的畲巫舞跳得很好,里边可能有一些可取的元素,我们就把他请到了市文化馆进行表演。”郑万生说,当时文化馆搞舞蹈、音乐、美术的专业人员都观看了这次表演。“表演时间很长,历时近3个小时,内容大多平淡,没有引起太大关注。”

“就在大家感到沮丧的时候,奇迹出现了。舞者的舞步和音乐节奏骤然改变,一段从未见过的舞蹈跃然呈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郑万生依然掩饰不住兴奋,并兴致勃勃地为记者演示了几个现场动作。这段舞蹈就是《奶娘催罡》巫舞。郑万生认为,这段舞蹈体现了浓重的畲族舞蹈及其音乐风格,奇特的舞步和舞蹈音乐,蕴含了诸多原始神秘色彩。之后,郑万生开始组织专人进行该舞段的整理研究工作。

在福安市文化馆,记者看到了1986年整理而成、最原始的《奶娘催罡》巫舞资料。在这组资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数十张手绘素描图画。这组图画,细致地描绘了舞者的服饰、道具以及每一个罡步的动作造型。画工精细,且标有相应数据。比如“服饰篇———神额”一图中,精确地标示出了神额长0.35米,高0.15米。郑万生说,这些图画均出自文化馆美工郭崇理之手。为了绘制这组图画,郭崇理每次都要到现场观摩艺人表演,并反复观看摄像资料,一年后终于绘成《奶娘催罡》组图,留下了该舞的第一手珍贵图片资料。

“这段舞蹈发掘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重视。”郑万生告诉记者,1985年,福安市委宣传部为该舞拍摄了录像,进行保存。1987年,省民间舞蹈集成办又专门到社口进行实地拍摄,并派来舞蹈专家协助文化部门进行舞步研究。央视2套、7套及省级电视台都曾到福安对这段巫舞进行现场录制。

据介绍,当时,福安市文化馆全体人员都参与到了该舞的整理研究工作当中,郑万生、薛爱萍等研究人员甚至学会了全套舞步。1989年,郑万生调到福安市文联工作,却依然执着于该项研究工作。1992年,郑万生撰写的论文《<奶娘催罡>的主题思想及其表演特色》,进一步揭示了这段神秘巫舞的艺术内涵。

以舞歌颂女神陈十四娘

据说,《奶娘催罡》巫舞中塑造的奶娘形象,原型是女神陈十四娘,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地方女神陈靖姑。

郑万生说,陈奶娘这一形象在闽东民间有两种寓意:一是护赤佑童;一是驱魔赶鬼,保乡保土。相传,有一年,闽东民间大旱,奶娘便扔了一块草席到海中,站在席上为民求雨。那时,奶娘正好有孕在身,为不影响“求雨”,她便利用法术把胎儿托化在金盅内,放于家中。可是,这件事被“长命鬼”知道了,它趁奶娘求雨之机,溜到奶娘家偷吃掉了胎儿。

胎儿被吃掉时,正在海上求雨的奶娘肚子一阵剧痛,法术也随之失灵,海水呼呼地漫上来,草席打着转儿地下沉……危机时刻,成千上万的黄瓜鱼和水鸭纷纷游到席下,用嘴和身体拖住了下沉的草席。最终,奶娘求下雨来,解了旱情,救了当地百姓。而她自己却因堕胎求雨,感染风寒,不治身亡。后来,福安民间就有了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凡是祭祀

陈奶娘,绝不能用黄瓜鱼和水鸭。奶娘失子,异常伤心。归阴后,灵魂复归闾山(传说位于福州南台),专学扶胎救产之法,决心终生为民救胎佑童、驱魔除鬼。奶娘的一生,为民除害,排忧解难,深受人民爱戴。于是,后人便把她塑造成典型文学艺术形象,加以赞颂。《奶娘催罡》巫舞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从舞蹈的角度歌颂了陈奶娘。

《奶娘催罡》的表现内容,就是奶娘驱鬼镇妖的场景。舞蹈中,奶娘由男巫扮演。表演驱鬼镇妖场面时,舞者舞姿要刚猛威武,表现奶娘威风凛凛的英雄本色;表现奶娘出征前的生活场景时,舞者则要温婉细腻,展现十四娘的女性气质。郑万生认为,正是这种刚柔相济的风格,使《奶娘催罡》巫舞突破了民间舞“刚则暴,柔则弱”的局限,成为独具特色的原始舞蹈艺术珍品。

布罡踏斗彰显天人合一

“左脚踏在天门上,右脚踏在地府里,吾今踏到人长生,吾今踏到鬼灭亡。左脚踏山山就断,右脚踏石石成汤,闾山洞前行罡法,行罡休法上庙堂。”舞者头戴神额,身穿神裙,左手执铃刀,右手执羚号,边唱边跳,后有众人和唱。这是巫师在表演《奶娘催罡》巫舞中的“八步罡”。

“八步罡是《奶娘催罡》巫舞十二罡步之一。该舞最具特色的地方,就在于步法。巫师行走进退步位转折略似北斗星象位置,谓之‘布罡踏斗’。‘罡’是古星名,泛指北斗星的斗柄。”郑万生介绍说,“舞者于方圆之地,脚踏北斗七星象位,变幻出十二罡步,即:八步罡、锁链罡、失亥罡、养身罡、梳头罡、扣缠罡、洗面罡、照镜罡、笼米罡、筛米罡、钓鱼罡和罡尾。

“十二罡中,最特别的是锁链罡和失亥罡中的‘单腿跳’。锁链罡,表演者以右脚拇指和食指夹住左脚大拇指,单脚挪步,形似链条摆动。失亥罡,是用右脚拇指与指食夹住左脚后跟筋单腿拧动。”郑万生说,以上两个罡步是畲族舞蹈中独一无二的动作,被称为“畲族独脚舞”。

布罡踏斗,源自于道教文化,是道家法师行法时的一种形体变化。郑万生认为,道家历来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即所谓“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他们认为地下有什么活动,天上就有什么星星,所以出现了“梳头罡”、“照镜罡”、“钓鱼罡”等。八步罡也是按照道术,将天地分为天门、地府、人门、鬼路四个方位,奶娘用八步罡驱赶邪魔,以免鬼魂在人间作祟成祸。

《奶娘催罡》除了表现奶娘驱鬼镇妖的神力外,也表现了奶娘在人间的生活场景。据钟伏成口述,梳头、扣缠、洗面、照镜等都是在奶娘出征前梳妆打扮的活动情节,如:扣缠罡表现的就是奶娘出征前缠脚的细节;养身罡是指生儿育女后的侍奉疗养;笼米、筛米、钓鱼等表现的都是日常生产生活活动。“这些场景的表达,进一步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郑万生分析说。

在民间巫术活动中延续

《奶娘催罡》巫舞一直流传于闽东民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据福安市穆阳镇畲巫雷太生家谱记载:“由太始祖法振公自康熙五十一年遇闾山传授巫流技艺……后经八代相传,历时二百余载,叔侄协共十四人习此艺外出游行。”

“据钟伏成回忆,其家人已有六代习巫历史:法临—法现—法华-法晟-法征-法御(即钟伏成),历时三百余年,亦始于清代。”郑万生告诉记者,钟伏成是《奶娘催罡》巫舞的代表人物,过世后,其子钟石尧及其堂弟继承其舞蹈风格,成为《奶娘催罡》巫舞的主要传人。“目前,社口钟伏成家族和穆阳雷太生家族成员,很多还在从事巫术活动。相对而言,钟氏家族的《奶娘催罡》巫舞选段,更具特色。”

福安市文体局的陈肖东表示:“《奶娘催罡》巫舞在福安民间流传比较广,除了畲巫,汉巫也会跳这个舞。估计福安现在会跳该舞的巫师、道士应该不下二三百人。这个舞蹈的传承主要依靠民间力量。”

然而,郑万生对此还是多了一层担忧。他认为,现在虽然有很多年轻人会学《奶娘催罡》等巫术舞蹈,但大都以做道场赚钱为目的,不学真功夫,使巫舞有走调变味的趋势。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掌握巫舞精髓的传承人将越来越少。据福安道教协会统计,现在精于巫舞的巫师也只有40多人。“如不及时抢救保护,像《奶娘催罡》这样原汁原味的巫舞可能有湮灭的危险”!(作者:高越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