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佤族:>沧源佤族崖画-民族文化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佤族文化

沧源佤族崖画-民族文化

民族:佤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佤族 少数民族 崖画 佤族艺术 佤族原始艺术沧源佤族崖画民族文化沧源佤族崖画

佤族文化集

沧源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1962年以来,已先后在沧源县中北部的勐来、丁来、满砍、和平、芒阳、勐省等地发现了11个崖画点。这些崖画大都画于离地面数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

沧源崖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祀图、舞蹈图等。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态图,古朴、形象、生动。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沧源崖画采用平涂法,手法简练,生动传神。人体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画五官,但四肢却画的姿态多变,动感强烈。通过双臂和双足的种种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动内容。动物也是如此,虽然五官不清,但通过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征,也可以辨认出其种属。

沧源崖画图像多呈赭色。作画的颜料可能是用赤铁矿、虫胶和动物血调制而成的。根据专家们的初步研究分析,这些崖画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当地佤族群众一直把它当作神物加以崇拜。

云南目前最早的崖画

至今为止,云南共发现了50多处崖画点,几乎遍及全省,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崖画群落,其崖画之多居全国之首。这个群落中,著名的有漾濞崖画、元江它克崖画、丘北崖画、永德崖画、中甸丽江崖画、弥勒崖画、麻栗坡大栗府崖画、路南崖画等等。这些崖画各具特点,富丽丰采。在这些崖画中,最早的崖画是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勐来、勐省两乡镇的勐董河流域,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从1965年起,人们已在这里陆续发现了14个崖画点,分布于沧源县的勐来乡、丁来乡、满坎乡、和平乡和耿马县的芒光乡等地东西长约20公里的范围内,一般均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

沧源崖画的来由

沧源崖画分布在佤族聚居区,被当地佤族视为神圣之地。崖画上的人物图像,被佤族人们奉为“仙人”。千百年来,每逢旱季或年节,佤族和当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岩画地点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点燃香烛,摆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沧源崖画”到底由谁而作?现在已无法考证,但种种迹象及研究表明,“沧源崖画”确系当地佤族先民所作。在沧源佤山,就有许许多多民间传说,讲述着古老崖画的故事:

有一种说法,崖画是一支在3000年前迁移到此的佤族队伍所绘,他们沿勐董河而上,到达勐省坝,在石佛洞中生活下来。为了给后来者留下路标,他们在沿途的石崖上描绘了各种生活场景,告诉人们他们在勐省坝的生活,希望后来者能循此找到他们,但始终没有等到。因而,崖画是佤族先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标志和誓言,也是他们3000年的期待。

而据佤族老人讲述,在佤族民间保存着一幅内容与沧源崖画毫无差别的布画。传说中是一个叫艾惹的男孩在一座石崖中得到,这幅画教人类种植、饲养、建筑、各种技能等,如何过上稳定、幸福的生活。后来有人把画上的图案用牛血画在石崖上,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沧源崖画”。1966年,那幅布画还保存在勐来乡明良大寨头人家里,可惜在“文革”期间失去了踪迹。

历史文化的再现

绘画的原料是用赤铁矿粉和动物血,加上含胶质的植物液体调合而成。在灰色的石灰岩崖壁上赭红色的图画,当地佤族人称为“梁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图案中可辨认出1099个图形,其中人物813个,动物109个,房屋26座,道路15条,各种表意符号37个,还有树木、舟船、太阳、云朵、山峦、大地、手印等图案,多为狩猎和采集场面,也有舞蹈、战争等内容,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劳动、文化、社会生活的各种场面,构图简练,古朴自然,粗犷奔放。从图像的线条推测,先民作画时,大的部分用手指作画、细的则用树枝、竹片描绘。

人物图形的描绘,均守正百律,以单色勒和单线加平涂,省却五官等细部剪影式手法绘制,通过变化多端的四肢表现人物所从事各种活动。其中部分有头饰、尾饰,所绘人物使用的工具多为竹、木、石、角制品。动物则强调角、尾、耳等特征,牛的双角、象的长鼻、猪的肥肚、虎豹之类的长尾,都有形象的表现。从崖画的图像看,几乎概括了原始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新时期时代过渡后,从渔、猎、采集经济发展到驯化动物和培植植物的社会生活画面。

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态图,古朴、形象、生动。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图形个体小的只有5厘米,大的可达30厘米。各地点图像距地面2至10米左右,画面大的高3米,长27米,画幅小者为数个零散图形组成,大者图形数以百计。大的崖画点可分为若干画区和画面。沧源崖画的总面积约400多平方米。

我国迄今发现年代较早的原始崖画

据考证,这些崖画是3000年前,新石器晚期,当地先民们的作品,是云南省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也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较早的原始崖画。具有较高的艺术、历史价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日三变,早红午淡,晚变紫

沧源崖画会随日照时间、天气阴晴、干湿冷暖等因素不断地变幻色彩,当地佤族和傣族人说它是“一日三变,早红午淡,晚变紫。”

第一崖画点:

范围最大、图形最多,“猎首”“猎牛” ,摄人心魄。

第一崖画点位于沧源县城北约20公里处的勐来乡民良下寨,这里崖画分布范围最大,图形最多。沿勐董河谷北上,两旁莽莽群山,幽林覆盖,一湾秀水环山飞奔。顺蜿蜒而上的山路,来到沿山的台地上,拨开古蔓荒藤,透过雨痕苔迹,隐藏在绿色海洋中的断崖,呈现在人们面前。面对峭壁上时隐时现的猩红色的图形,一股摄人心魄的力量,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这面崖壁,表面较为平整,上部有岩厦,崖面上绘有人物和动物。总的来看,画人物、动物均不绘出细部,仅绘其轮廓,并强调某一富有特征的器官,牛突出了牛角,猴子突出了下巴;鹿有明显分叉的角……人物的五官并不画出来,只有头、颈、躯干和四肢,躯干一律呈倒三角形。有的人一看便知是男性,因为突出了生殖器;有的妇女则突出乳房或大肚子。

在第一崖画点,表现最多的内容是狩猎。顽皮的猴群在一条“V”形的藤条上上窜下跳,有的人手持牛角号,有的人拉弓射箭,有的人执棍棒与野兽搏打。在崎岖不平的山路曲线上,有3只长尾动物在行走,两位猎手埋伏在两侧,呈侧卧,引弓待发。这里还有反映原始自娱性质的舞蹈,在一条代表地面的横线上,站着6个人,3人一组,组间有一定距离,6人一律左臂高举,右臂下垂,身体倾向右方,双腿分开,动作十分整齐。此外,这里还有反映原始宗教内容的“猎首舞”和“猎牛舞”。

第二崖画点:

内容有趣、图形特别,庆祝凯旋、人物特别。

沿勐董河谷北上可达丁来乡,这里是第二号崖画点。其中一幅村落图很有趣味,它画了一个长圆形代表村寨的范围,里面有14座干栏式的房屋,村外还有一座。村寨外画了几根线,大概是表示弯弯曲曲的道路,路上有众多的人,或驱赶猪羊等动物,或肩扛东西,从四面八方云集村寨。寨内有人舂米,可能要举行一次宴会。寨外有一所小房子,高居树上,起看守和瞭望的作用。有人分析,这可能是一次战争后,人们带着战利品凯旋而归。其中有两个人物特别醒目,一个人遍体涡旋状的图案,未着衣裤,表现了其纹身;旁边那个人的胸部还纹有几何图形。

景区自然风光秀丽,森林葱茏,植被茂密,岩壁林立,溪流潺潺,民风民情古朴浓郁。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是极具观赏性与娱乐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