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赫哲族:>依兰古城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赫哲族文化

依兰古城

民族:赫哲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db:ds]

赫哲族文化集

依兰,清代始称三姓,赫哲语“依兰哈拉”。后金(清)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至1662年(清康熙元年),葛依克勒、奴业勒、祜什哈哩三大氏族最先来此定居,故有三姓之称。

夏商为肃慎地;汉晋为挹娄地;南北朝时属安骨部属境;隋为靺鞨国铁利府德理镇所在地;辽为五国部之越里吉部,称五国头城,列五国之首,金为胡里改路;元为海兰府硕达勒达(水达达路);明为明尔哈部;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设副都统;民国初为依兰道;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依兰县。

依兰历史源远流长,文物古迹甚多。一九五一年发掘的“倭肯哈达洞穴”遗址可称东北三省新石器时期文物出土之先声,列为新中国考古重大成果之一。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及玉器等,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公元十世纪,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沿岸的“生女真人”形成了著名的五大部族,(《辽史》营卫志下):“五国部剖阿里国、盆奴里国、奥里米国、越里笃国、越里吉国,圣宗时来附,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属黄龙府都部署司”因其位置最西,又为五国部的会盟之城,故又称五国头城。城略呈长方形,周长约2800余米,城垣为夯筑,残高三米多。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冬金兵破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四月俘徽、钦二帝及宗室千余人和大量财物北归,金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抵胡里改路,即今依兰之五国城,开始了这两位亡国之君的囚禁生活,所谓“坐井观天”之说流传甚广。据史料记载,二帝相继于1135年和1156年囚死于此。

土城子乡的土城子古城遗址,辽、金时期的城廓,护城河、瓮城至今历历在目,城址为不规则形,周长3345米,城垣残高4米余,每年都有零星文物出土。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巴彦通抗俄要塞,建于清代光绪年间,位于县城东三十华里的松花江右岸的巴彦哈达群山之中,由五座大营与大炮台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依托,形成对松花江水路扼守的要冲,尚有抗击沙俄入侵的重要遗迹,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八二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著入《中国名胜词典》之条目。

依兰县北山“四块石”山势峻峭,岩峰嶙峋,丹清河水清澈湍急,风景如画,沿途“八大风景”可与南国名胜媲美。这曾是中共满洲省委运筹抗日救国大计的地方。这里曾设抗联三、六军被服厂、后方医院,抗联战士的忠骨就掩埋在山间的白桦林中。慈云寺院内有依兰县出土文物陈列室,展出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玉器和女真人、满人早期的生产、生活用具;金代的官印、铜镜、铜锅;清代乾隆年间赐封三姓之葛氏七世祖先阿木奇卡及其长子董萨那与两代夫人“诰封”更系稀有真品。这些珍贵的文物,对研究依兰的沿革史、民族学和民俗学等有着重要价值。每年都接待来自国内外各地的大批游人、学者,成为依兰历史文化的个窗口。

正象“三姓风土”一诗词所描绘的那样:

“肃慎古名城,挹娄旧俗醇。土民融满汉,风化变批獉,结阵愁蚊蠓,成茸猎鹿麝。珠光胎蚌蛤,矿气孕金银。萝菔瓤皆脆,蘑菇味最珍。野蔬餐薯豆,佳果剥松仁。有酒消寒夜,无花过晚春。地连使犬部,族杂打牲人。胙肉承留客,生鱼脍宴宾。立竿群敬祖,击鼓跳迎神。老幼携烟草,纵横积柞薪。开荒田真真,计垧甸林林。乌拉能添履,狍皮且当巾。火犁耕处处,冰橇走辚辚。移垦由清代,文明自女真。”

古城---依兰,历经世代沧桑,也必将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