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珞巴族:>近代珞巴、门巴族的反侵略斗争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珞巴族文化

近代珞巴、门巴族的反侵略斗争

民族:珞巴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db:ds]

珞巴族文化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辽阔的疆土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56个兄弟民族共同开拓、缔造和创建的。在祖国漫长的开疆拓上的建设史和近现代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斗争史上,中华各民族不分大小和强弱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门巴族和珞巴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两个少数民族,其族称从藏文记载的历史看已有1000多年。门巴族居住的地域称为“门隅”,珞巴族居住的地域称为“珞瑜”。门隅和珞瑜毗邻,门隅在西,珞瑜在东,都位于我国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门隅和珞瑜北依藏区,西接不丹,东临察隅,南抵布拉马普特拉河北缘和印度阿萨姆平原,面积近9万平方公里。从遥远的古代起,门巴族和珞巴族就繁衍生息于此。

门巴族、珞巴族和藏族都是世代生活于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远自遥远的古代,他们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联系。大量的神话传说、考古材料和文献史料都记载了他们交往联系的悠久历史,揭示出他们之间唇齿相依、血脉相连的密切联系。门隅、珞瑜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自吐蕃王朝将门隅和珞瑜纳入其管辖范围以来,藏、门、珞各族人民便管理、开发和守卫着这块土地。之后,西藏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和完善对门、珞地区的治理。特别是进入17世纪以后,在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西藏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对门、珞地区的政治、文化控制。西藏地方政府在门、珞地区设置各级行政机构,推行各种差税制度,强化封建农奴制统治,对门隅、珞瑜以及下察隅行使有效的管辖权。

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全球扩张,殖民主义的侵略魔爪伸向中国。

18世纪中叶,英国殖民主义者以东印度公司为大本营,打着传教和通商的幌子,从两条战线对我国进行侵略:一条从东南沿海入手,以觊觎我国长江流域的广大市场;一条从西南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进发,企图打开西藏市场,进而从西路进窥四川、青海等地。西藏东南部的门隅、珞瑜和察隅是从印度进入藏区直抵四川和青海的便捷路径,自然成为殖民主义势力侵略的目标。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以武力打开东南沿海大门,开始了对我国的野蛮侵略。在西南地区,英国殖民主义者首先对喜马拉雅山脉诸山国进行渗透和侵略,先后侵略和控制了尼泊尔、锡金和不丹。这样,西藏完全暴露在侵略者的面前,侵略者为日后武装入侵西藏扫清了外围屏障。英国侵略者于1888年和1904年对西藏发动了两次侵略战争,给西藏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门隅紧临不丹东部;门隅、珞瑜和察隅以南则是阿萨姆平原地区,原由缅甸的一个土王统治。1826年,英国吞并了阿萨姆。此后,英国殖民主义者便开始了对我国门隅、珞瑜和察隅地区的蚕食和入侵。从此,门巴族和珞巴族人民开始了长达100多年的反抗外敌渗透和入侵的斗争。

19世纪初叶,英国殖民主义者以探险、传教等名义,不断派遣特务到珞瑜地区收集情报,为武装入侵做准备。珞巴族人民坚决抵制,严禁殖民主义者进入他们的住地,将偷偷潜入的特务驱逐出境。这些没有得逞的侵略者竟诬蔑珞巴族人民为“阿波尔”(意为野蛮的、未开化的人)。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珞巴族人民长达10多年的反抗英国殖民者“阿波尔征讨”的斗争,是珞巴族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光辉篇章。

珞瑜地区在雅鲁藏布江以西至西巴霞曲以东的广大地域,居住着珞巴族的巴达姆、民荣等许多部落。历史上,珞巴族的许多部落自古就在雅鲁藏布江、丹龙曲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交汇处淘金和捕鱼。英国殖民者吞并阿萨姆后,曾多次派人进入珞巴族居住的地区,以寻找通往藏区的商道,但遭到珞巴族各部落的抵制和拒绝。其后,英国人通过挑拨珞巴族部落之间的矛盾,从珞巴族米里人的淘金者手中获取利益。1848年,珞巴族杜巴人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抓走了英国雇佣的部分淘金者,英国驻阿萨姆政治专员维特茨上尉带领士兵闯入杜巴山区,强逼放人。入侵者的专横和侵略行径激怒了珞巴族人民,他们夜晚袭击了入侵者,而英国侵略者则进行了疯狂报复,焚烧了杜巴人的村庄。从此,珞巴族武装反抗侵略者的斗争愈演愈烈。1858年3月,英国殖民者派出100多人的军队武装进犯,珞巴族各部落利用喜马拉雅山区高山峡谷的有利地形进行顽强抵抗,击毙了侵略军的1名军官和10名士兵,使侵略者“每前进一步,都要战斗”,最后只得撤回。珞巴族人民反侵略斗争所取得的胜利鼓舞和激励了人们的斗志。1859年1月,英殖民当局调遣集结了由海军、炮兵和轻步兵3个兵种共370多人组成的“征讨军”,携带榴弹炮等先进武器,再次大规模武装进犯珞巴族山区。英勇的珞巴族人民用弓箭、长刀同侵略者浴血奋战。1月26日,敌军夜袭民荣部落的帕西村,村民用大圆木修筑了11道栅拦阻击敌人的进攻。在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帕西村村民顽强地坚守了一天一夜,使敌人付出惨重代价后才占领了该村。附近的京空村也经过惨烈的战斗后才陷落。①

1893年11月,珞巴族巴达姆部落伏击了入侵的英国巡逻队。为了报复,英国殖民当局派出了500多人的军队前去镇压。巴达姆部落人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毫不畏惧,他们用传统的通讯方式——刻木传檄:在木片上刻划外敌将入侵的标志,在木片的两端绑上红羊毛和白羊毛,红色表示坚决抵抗,白色表示绝不投降,传令各氏族和晓谕邻近部落,做好迎敌准备,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

1894年1月,英军开始进攻巴达姆部落波米尔村。英勇机智的珞巴族人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术,主动撤离了筑有坚固工事、竹签遍布的波米尔村,使敌人产生珞巴族不堪一击和害怕的错觉,并迫使英军派兵把守以分散兵力。当敌军主力继续深入进抵达布木克村时,遭到了珞巴族群众的猛烈抵抗。人们早已筑起了一道1600多米长的坚固圆木围拦,其坚固程度连山炮也难摧毁。在通往村庄的山道小径等必经之路上,人们到处设置竹签陷阱、地弩毒箭,令侵略者心惊胆颤。珞巴族群众用弓箭、长刀等落后武器,同装备精良的侵略者浴血奋战。经过极为惨烈的拼杀争夺,英军以死伤30人的代价才攻入达布木克村。西鲁克和西普两村亦使英军伤亡8人才陷入敌手。

3个村寨相继失守后,为了麻痹敌人,巴达姆部落巴杜等村的村民假装屈服归顺,派人为英军充当民工。当大批英军继续进发,将大量军需物品留放在波达克又仅留驻数十人的军队守护时,巴杜村的珞巴族群众见报仇雪恨的机会已到,派出一批英勇善战的部落战士,身藏大刀,装扮成搬运给养的民工进入营地,趁敌不备突然抽出大刀,喊杀声骤起,将留守营地的35名英军全部消灭。继续前进的英军亦受到珞巴族其他氏族的顽强抵抗。人们砍断藤桥,堵塞道路,设置陷阱,用毒箭射杀敌人,使侵略者伤亡惨重,不得不撤退。当他们撤回波达克营地时,才发现营地早被摧毁,尸横遍野,只得仓皇败逃。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以死伤近百人的惨重代价结束了这次“征剿”。②

珞巴族巴达姆等部落的这次武装抗击入侵者的斗争,给了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为了迫使珞巴族人民屈服,英国殖民者改武装进犯为经济封锁,他们封锁了雅鲁藏布江左岸的广大边界线,企图切断巴达姆部落同其他部落的经济联系。侵略者又一次打错了如意算盘。珞巴族各部落人民唇齿相依,同藏族人民更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英军长期封锁,但从藏区和其他部落来的大量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达与英军对峙的边境部落和村寨,给珞巴族人民的抗击入侵的斗争以有力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