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毛南族:>毛南族两大族宝的现状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毛南族文化

毛南族两大族宝的现状

民族:毛南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db:ds]

毛南族文化集

几个人的"危险"传承

傩文化和花竹帽被誉为毛南族的两大"族宝"。多年以来,尽管有关部门采取了许多保护与抢救工作,但毛南族独有的民族文化遗产依然有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今年已68岁高龄的谭三岗,是下南乡堂八村谭家师公班第十三代传承人,19岁便跟父辈学唱"肥套"歌、跳木面舞活动,现为环江县师公班里最能体现跳木面舞、唱山歌、打击乐、演傩戏内涵的技艺傩师。谭三岗说,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生活快节奏的影响下,如今毛南人在举行傩俗还愿仪式时,只重宗教祭祀过程,不重歌、舞、戏、乐。

环江毛南族自治文化体育局副局长谭炳贤介绍,毛南族傩文化的传承主要靠历代傩师口传心授,但目前毛南族地区,仅有4个民间傩班,资深艺精的老傩师不足10人,平均年龄60多岁,最长者已78岁,能勉强表演全套十几种傩舞蹈的仅有1位老傩师,能按古曲吹奏传统唢呐、会演两种瑶王角色的老傩师,全县也仅各存1人,掌握全套傩打击乐的仅有3人,能雕刻36神祗木面的则仅有两人。

"而今,愿意传承傩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老傩师收不到可传衣钵的徒弟,民间傩教古礼越来越简化,一旦失去文化艺术的传统附加,也将失去传承意义和审美价值。"谭炳贤说。

随着民族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观念的改变,花竹帽在民间婚俗传统中的"必备、首选"地位,也渐渐被现代电器或家具所取代,花竹帽工艺传承的群众基础日渐淡薄。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是民间传统竹编手工工艺,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与图片说明,仅凭各村老工艺匠人在直系或嫡系亲属间口头传授与示范编制,初学者掌握基本技能后则参照前辈工艺成品揣摩练习。

年近40岁的下岗工人谭素娟,是谭顺美目前唯一"出师"的"徒弟",她从2004年开始编织花竹帽。"花竹帽编织颇费工时,有人订购,需要提前两、三个月才能拿到货,但我编花竹帽不是为了赚钱,只是特别喜欢这项手艺,还能传承我们毛南族的文化遗产。"谭素娟说。

谭素娟告诉记者,编花竹帽的工艺很难掌握,须经反复实践和长期操作才能领悟工艺诀窍与技术真谛,这也极大地限制了花竹帽编织工艺的传承。

毛南"族宝"恐将失传

"环江县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口传身授、自生自灭的状况,加上不少青年追随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民间艺术逐渐失去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处于濒危边缘,有的项目传承人数量和年龄都令人担忧,如不抓紧进行抢救保护,将面临消失的境地。"

谭炳贤说,近年来,环江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但由于人员、经费、时间、人才资源等多方面原因,环江县民间遗存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得到挖掘、保护,有的发现了,却没有得到及时的收集、整理。

记者了解到,由于当地大部分文化工作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如何保护等只有粗浅片面的认识,业务知识缺乏,保护方式单一落后,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客观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申报、研究和传承展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专门的经费保障。由于种种原因,投入开展此项工作的经费相当匮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整理等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环江县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成立环江县毛南族傩文化保护的专门机构,组建了一支由县、市、自治区三级专家共20多人的专业保护队伍;组织了三次毛南傩文化保护专项调查与普查,建立傩文化保护资料数据库,县财政决定每年拨款20万元作毛南族傩文化专项保护经费。

为让毛南族技艺后继有人,从2000年开始,环江县政府每年都拨款数万元,用于毛南族花竹帽工艺调查、资料整理及工艺传承培训工作。

"在今后五年内,环江县将建立毛南傩文化的保护机制和保护政策,筹建毛南族傩文化自然生态保护区,在全县中小学校中创建毛南傩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并促进毛南族傩文化保护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谭炳贤说,在保护的同时,环江县还将向世界推介毛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促进国内国际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