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纳西族:>纳西族发展现状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纳西族文化

纳西族发展现状

民族:纳西族 | 作者:纳西族 | 浏览:0次 | 来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纳西人民在D的领导下发展生产,建设新家园,经济、文教、卫生工作不断改观,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D和ZF在进行民主改革中,采取了慎重稳进的方针,针对各地的不同情况,积极领导纳西族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以地主经济为主的丽江地区于195..

纳西族文化集

新中国成立初期,纳西人民在D的领导下发展生产,建设新家园,经济、文教、卫生工作不断改观,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D和ZF在进行民主改革中,采取了慎重稳进的方针,针对各地的不同情况,积极领导纳西族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以地主经济为主的丽江地区于1953年完成了土地改革。在以领主经济为主的宁蒗、中甸(今香格里拉县)等地区,则采取了自上而下和平协商和自下而上发动群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改革。民主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热情,改善了民族关系,增强了民族团结。到1957年底,整个纳西族地区取得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D和ZF还积极帮助纳西族人民实现政治上的平等和当家作主的权利。1954年,在丽江召开了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的二百多名代表中,纳西族占了59%。1958年9月24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0次会议通过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决议。1961年4月,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宣告成立。D十分关心民族干部队伍的成长,大力培养和提拔民族干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干部队伍中,纳西族干部占60%以上,县委书记是纳西族干部,基层领导干部中,纳西族干部占70%以上。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纳西族的代表参加。

新中国成立后,纳西族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产生了巨大变化。

农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前,纳西族9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至今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的农业人口仍占85%。但是农业产值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广大纳西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和农民人均收入均有较快提高。2003年丽江县分为古城区、玉龙县后,玉龙县当年粮食总产量突破9986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元;古城区粮食产量达38712吨,农民人均收入1861元。2005年,丽江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90元,比1995年增加了5995元,年平均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459元,比1995年增加857元,年平均增长9.3%。

多样化市场经济繁荣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期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纳西族地区和其他地方一样,一度曾取消了集市贸易和私人商贩、个体商贩等,形成了只有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经营的局面,阻碍了商品经济和集市贸易的发展。改革开放后,D和ZF在商业上实行了以国营商业和合作商业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恢复整顿了供销合作社,恢复开放了原有的集市贸易。丽江还恢复了一些地方传统的交易大会,如每年定期举办的“三月龙王会”、“七月骡马会”、“正月十五棒棒会”等大型的牲畜、农副产品和工业品交流大会,促进了地方工农业的发展。个体商户和乡镇企业数量也随之猛增,1995年,丽江市私营企业只有8家,到2005年,全市私营企业达333家,仅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就实现工业总产值95804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1.34%,比1995年增长39.15倍。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支援内地的经济建设,以丽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逐渐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省、地、县三级森工企业也先后在丽江成立。在之后几十年时间里,不仅丽江境内国有森工企业的木材采伐量大增,而且民间的乱砍滥伐现象也日趋严重。1995年以后,根据国家新的政策,一方面封山育林,一方面整顿森工企业,帮助他们实现尽早转产,同时要求采伐人员撤出林区,封存斧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环保投入,实施重点环保项目。在群众中则大力普及科普生态知识,通过各种方式重唤纳西族传统优良的生态道德观念和生态保护的传统知识。2005年,丽江市森林覆盖率从1995年的40.3%提高到52.5%,丽江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

成为“三个世界遗产地”,旅游和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丽江古城于198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2003年7月2日,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表决通过云南“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流”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丽江位于“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2003年10月15日,丽江市收藏的东巴古籍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丽江从此成为有三项世界遗产桂冠、举世无双的“世界遗产地”。这些世界级声誉极大地推动了丽江纳西族地区的旅游和文化产业。

截至2006年,丽江共有玉龙雪山、丽江古城等4A景区精品景区4个,黑龙潭公园等3A景区2个。2007年,玉龙雪山获得了我国旅游景区最高级别的5A级旅游景区称号。纳西族聚居的丽江,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热点区域,丽江古城已创建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02年的337.5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530.9万人次,年均增长9.5%;旅游总收入由23.4亿元增加到58.2亿元,年均增长20%。

纳西族聚居区丽江不仅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而且自身也在发展中不断摸索出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一发展模式。丽江旅游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品牌。走出了自己独特的保护和发展并举的道路。2007年,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遗产保护民居修复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2007年遗产保护优秀奖”;丽江还创造了被称为“2004中国经验”的束河古镇保护开发模式。

在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下,丽江的文化产业也在肥沃的民族文化土壤中不断壮大,成为促进纳西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2003年5月,鉴于丽江在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中央破格将丽江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丽江的发展证明,民族文化促进了旅游,旅游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扩大。

据统计,2004年,丽江市的文化产业产值达4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已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9%左右。2005年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丽江市共有文化产业经营户计1236个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从业人员5765人,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4420万元,占GDP比重为11.6%。文化体制改革初显成效,民族歌舞剧“丽水金沙”被列入文化部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丽江在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过程中,还先后获得了“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之一”、“地球上最值得去的100个小城市之一”、“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全球最佳人居环境优秀城市”、“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等称号,成为真正的世界文化名城、文献名邦、旅游胜地。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国成立后,纳西族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成立前,丽江县境内只有省立中学、县立中学、国立师范3所中等学校,243所高、初级小学和1所幼儿园,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3800余人,教师440多人。据1990年统计,纳西族主要聚居地丽江县纳西族自治县有小学619所,在校学生35758人,有教职工2293人。据2000年统计,有小学校560所,其中完小149所。小学教育逐渐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1997年后,全县小学毕业生全部实行免试入学。据1990年的统计数,大学或相当于大学的人口数由1964年的344人增加至2352人(每千人中有大学生7.36人)。据1985年的统计,纳西族的大专生比例为0.6%,中小学生比例为17.14%,领先于云南省汉族和其他24他少数民族,成为云南省文盲率最低的一个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云南纳西族大学本科生有3005人,研究生122人。每万人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1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为101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为2536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为4031人。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在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小学教育方面也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1998年以来,将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学习逐步引入一些小学,建立了大研、黄山、白沙、塔城、黎明等5个传承民族文化精品教育基地。其中白沙完小近年来实施的教师、学生、学者参与式共同编写乡土教育教材、举办纳西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等“课外兴趣班”等教学方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纳西族的中学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到2000年,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丽江县有中学31所,在校学生17944人,其中,高中生3568人,初中生14221人。初中毕业升学率70.62%,高中毕业升学率52.96%。

改革开放以后,纳西族地区的高等教育也有长足发展。2001年9月,丽江教育学院和丽江民族师范学校合并,校名沿用“丽江教育学院”(2006年更名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0年,成立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丽江分校,成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联合办学实体。“十五”期间,还创办了云南大学丽江旅游文化学院。

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到2005年,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丽江市共有卫生机构99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782人,比1996年增加773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5人。农村卫生状况有较大改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农民看病难得问题有所改善。2005年,丽江市乡镇卫生院达到63个,拥有床位932张,比1996年增长14.20%;卫生技术人员957人,比1996年增长18.3%,全市设有村卫生室408个,村卫生室覆盖率为97.8%,有乡村医生924人,满足了农村居民一般性和就急、就近求医看病的需要。

纳西族人民迎来了历史发展的大好机遇,正满怀信心跨入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自《》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Our Post Advantages / 我们的现代民族观